10月25日上午,艺术学院邀请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孙海蛟先生于定淮门校区第四会议室开展讲座。本次活动是“百花齐放”戏曲名家系列论坛之一,讲座由院长黄一斓主持,艺术学院全体教师出席聆听。
孙海蛟,国家一级演员,工副末、净行。幼时受祖父京剧名宿孙柏龄先生训蒙戏文,师从邵传镛、沈传锟、包传铎、周传沧等传字辈先生。演绎融京剧、昆曲表演精华,细腻传神,善刻人物性格,武功出众,气势恢宏,获首届中国昆剧演员交流演出“兰花表演奖”。
所谓“千生万旦,一净难求”,道出了净角演员的不易得。舞台上的净行往往要承担衔接剧情、铺陈冲突,甚至打破“第四堵墙”的角色,他们说的是观众心声,唱的是快意恩仇,不仅要求扎实的童子功,对手眼身法也极为讲究。讲座伊始,孙海蛟先生结合自身演绎《鲛绡记·写状》刘君玉、《燕子笺·狗洞》门官的经历,生动诠释了如何“在演绎不顺中找顺,在不自如里找自如”,又引用了著名戏曲教育家王正来先生之文,以“色声香味触法”对“眼耳鼻舌身意”,阐释何为“手眼身法步”之“法”。富于哲理与思辨的阐述不仅在戏曲表演上予人启发,更于艺术创作及人生道路发人深省。
其后,孙海蛟先生向艺术学院老师展示了其父亲——已故南派京剧大家孙国良先生手绘的京剧脸谱,并对其中关羽、典韦等人物于脸谱画法上的讲究逐一讲解,其中不少已于当今戏曲舞台失传,更见得这份图像资料的珍贵。最后,孙海蛟先生以墨宝“薪火相传,踵事增华”赠予艺术学院,寄托美好祝愿。
讲座结束后,艺术学院老师们就戏曲舞台美术、服装等问题与孙海蛟先生进行深入交流。本次讲座,增进了艺术学院老师们对昆曲艺术的认知,坚定了艺术学院老师们对传承守正的信念。要守艺术之正,争创科研之新,立足开放教育的特点,完善学科课程建设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速度、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安全的全方面发展,在“做中学”、“学中做”,努力将学习的成效转化为办好江苏人民大学的具体实践。
(文:林籽辰/图: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