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分工会开展“戏曲名家进校园”特色活动

发布者:任兆妮发布时间:2021-11-01浏览次数:996

为提升教师对戏曲相关知识的了解,增强教职工的文化素养,促进学院学科专业发展,艺术学院分工会依托学院的“百花齐放”戏曲名家系列论坛平台,邀请戏曲名家举办专题讲座,分享他们对戏曲角色、演艺经历的深刻思考,诠释对中国戏曲表现形式和技艺的全面理解。

前期,学院邀请了著名昆剧丑角演员李鸿良先生、国家一级演员施夏明分别从昆剧丑行的表演艺术特点和昆曲小生在舞台上的四功五法,对昆曲表演的角色行当进行诠释,让全体教职工近距离地亲身体验了戏曲表演之美和艺术魅力。

近期,艺术学院邀请了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孙海蛟在定淮门校区第四会议室开展讲座。孙海蛟,国家一级演员,工副末、净行。幼时受祖父京剧名宿孙柏龄先生训蒙戏文,师从邵传镛、沈传锟、包传铎、周传沧等传字辈先生。演绎融京剧、昆曲表演精华,细腻传神,善刻人物性格,武功出众,气势恢宏,获首届中国昆剧演员交流演出“兰花表演奖”。

讲座伊始,孙海蛟先生结合自身演绎《鲛绡记·写状》刘君玉、《燕子笺·狗洞》门官的经历,生动诠释了如何“在演绎不顺中找顺,在不自如里找自如”,又引用了著名戏曲教育家王正来先生之文,以“色声香味触法”对“眼耳鼻舌身意”,阐释何为“手眼身法步”之“法”。富于哲理与思辨的阐述不仅在戏曲表演上予人启发,更于艺术创作及人生道路发人深省。其后,孙海蛟先生向艺术学院老师展示了其父亲——已故南派京剧大家孙国良先生手绘的京剧脸谱,并对其中关羽、典韦等人物于脸谱画法上的讲究逐一讲解,其中不少已于当今戏曲舞台失传,更见得这份图像资料的珍贵。最后,孙海蛟先生以墨宝“薪火相传,踵事增华”赠予艺术学院,寄托美好祝愿。

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让全体会员身临其境感受一代戏曲名家的风范和情怀,从讲座中获得感染、熏陶和教育,感受到戏曲名家对戏曲的坚持和努力,鼓励教师走进剧场关注戏曲,深入领悟戏曲的无穷魅力。

(图/文:艺术学院)